荀子也讲四海之内若一家。
正是依据这一社会特点,儒家阐释了移孝作忠、忠君报国、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荀子·礼论》)、三纲五常等观念。(七)社会价值论 儒家的社会价值论亦可称为社会价值观,其在广泛意义上是与儒家自然价值观相对应的、包含儒家个人价值观的有机体系,是儒家关于社会的好坏、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有用无用等方面的看法与见解。
他认为,社会儒学具有三层内涵:一是从儒学视角对社会生活进行反思和总体把握。笔者之所以致力于社会儒学的倡导,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什么要自立山头,而是在出版了学术专著《社会哲学》和主编了《社会文化导论》[29]之后,出于对儒学复兴和儒学重建的强烈愿望及理性审视,并由此强化了笔者早就有的从社会角度观照和研究儒学的学术志向。无疑,儒家除大同和小康之外,更多地是陈述个人的理想、志向、追求,而缺乏对社会理想的系统化阐述,故需要我们从儒家典籍中仔细爬梳。另外,儒家社会规范的外延较为广泛,包括道德规范、政治规范、文化规范、思想规范等,所以一定要注意防止将其单纯归结为道德规范的片面化倾向。而返本开新、体用无间和反向格义则是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儒学的重要方法论路径。
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肯定了社会等级,认为社会区分等级和按等级分配都是合理的,而荀子对社会等级作了更加全面的论述,尤为强调社会等差级别,提出了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荀子·荣辱》)的社会分层思想。三是以家庭关系和政治关系为基础。问题是,从王弼到韩康伯的一百多年里,两晋时期义理易学的发展变化过程,今人并不清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咸康六年关于易象妙于见形的讨论,虽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却将问题推上了思想界的议事日程。另一方面,易象并不是具体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例如孙盛撰文《老子疑问反讯》《老聃非大贤论》攻击老子与《道德经》,实际上是攻击玄学,而他立论的哲学基础,就是郭象玄学。([刘注]《中兴书》曰:殷融字洪远,陈郡人。
他们认为,由阴阳爻不同排列构成的易象,不仅仅是模拟形器物象,而是揭示了宇宙大气场(卦气)的运行模式。这并非臆测,一则强调言不尽意,对《周易》采取了扫象态度,是历来义理派玄学家共同的理论武器。
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因此个别事物的活动轨迹,与易象反映的普遍规律不是一个层次。诞生于东晋后期的韩康伯《系辞注》,以王弼义理易学为本,使之与象数融合,为玄学的义理易学划上了比较圆满的句号。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
圆影备未备之象,一形兼未形之形。关 键 词:易象 形器 孙盛 殷浩 东晋 images of the Changes tangible utensils Sun Sheng Yin Hao Eastern Jin dynast 东晋咸康至永和时期,玄学清谈达到了鼎盛。《乾》道,通过天的运行或君子自强不息的行为展现。魏晋时期象数与义理两大易学流派,经常互相攻击。
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历史文献中没有殷浩关于易象的论文,更不可能有论战记录。
韩伯字康伯,是殷浩思想上的追随者,甚得殷浩赏识。东晋时期,玄学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被广泛认可,包括许多儒家人物,也大量吸收了玄学理论。
(21)见《世说新语·赏誉》注引《续晋阳秋》,载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471页。孙盛之《易象妙于见形》引发了激烈争论,是一个学术亮点,反映了象数与义理之辩在东晋时期的新进展。《世说新语·文学》所言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是说孙盛已经写了论文《易象妙于见形》,成为清谈中的论题,殷浩针对这个题目与孙盛辩论。孙盛认为易象揭示了卦气的运行奥秘,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道)。东晋初期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决策过程,都有卜筮之学参与的影子。⑨[晋]韩康伯注《周易·系辞》引[魏]王弼《大衍义》。
问题是,就刘注引文看,很难确定其学派归属是象数派还是义理派。既迎真长,孙意己不如。
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345-356年)。而殷浩执否定态度,所谓观器不足以达变系器则失之矣,故尽二仪之道,不与乾坤齐妙。
这是魏晋玄学义理派与传统象数派在东晋新形势下的思想交锋,为韩康伯以义理为本融合象数的新易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并提供了思想资源。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
浩甥韩伯,浩素赏爱之,随至徙所,经岁还都。及其发言遣辞,往往有情致。殷浩则认为易象不可能完全表达圣人的思想,应当运用形名方法,通过分析形器的外在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规律(道)。然而,研究这个问题并非易事,不仅需要研究者具备易学专门知识,还要熟悉魏晋思想史尤其是魏晋玄学。
东晋咸康六年,孙盛与殷浩就易象妙于见形发生了论战。)(19) 陈郡殷氏是个著名的玄学家族。
可以看出,此论是利用卦爻画所取之象不限一事一物,无其固定内容,从而认为卦爻象只是表现义理的工具,或变化之道的影子,这同韩伯说的托象以明义,形而上者可以观道等尊道贱器说是一致的。他们的子弟,东晋王朝的第二代士人——永和名士即将闪亮登场。
⑩ 朱先生将孙盛哲学特点定为贱道重器,并以此为据,作出了牵强附会的推理——对孙盛《易象妙于见形》题目的内涵作了违反常理的解读: 据此,其所著《易象妙于见形》的宗旨是,事物及其变化之道皆显现于卦爻象及其所取物象之中。刘注引《续晋阳秋》曰:康伯清和有思理,幼为舅殷浩所称。
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在易学领域,认为易象比形器高明,也是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共识。王弼义理易学认为,圣人发现了宇宙万物的本质与规律,用易象予以表达,但易象反映的不是卦气的变化规律,易象所模拟的主要是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卦爻象是有形的,穷神知化不能脱离有形之物,此即易象妙于见形。
这种看法在学理上没有什么新意,在古代属于一般常识。汉魏之际的易学变革,对孙吴易学没有产生冲击,虞翻的《周易注》、陆绩的《周易注》与《太玄注》,都是这一时期象数易学的代表作。
而韩康伯易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东晋永和前后易学清谈中提出的问题与积累的素材,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因此研究道最重要的途径,不是抽象的易象符号,易象只是圣人概括事物本质规律时产生的意象,对认识事物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有局限性:一方面,圣人的意象不可能完全表达其思想。
(18)[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载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609页。退一步讲,即使玄学家的特点是贵道贱器,在刘注引文中也看不到这种哲学倾向。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